主题报告

力学学科未来发展研讨会——《力学学报》创刊60周年座谈会(按姓氏拼音排序)

主题报告:含阻尼的连续动力学方程——模型和算法
崔俊芝,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研究员,计算力学与计算数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自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计算数学、计算力学和软件工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1964年独立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平面问题有限元程序, 成功地解决了刘家峡大坝等工程的复杂应力分析问题;1973年首先揭示了接触体内的应力状态与加载路线的相关性, 顺利地解决了龚嘴大坝带缝运行和运行中高压灌浆等多项复杂的结构工程计算难题; 1980年以来先后主持或参与主持了‘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中科院重大项目等以及十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主题报告:基于增材制造的轻量化多功能一体化材料与结构设计制造与装备
方岱宁,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副校长,材料力学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力学理论、计算与实验方法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获奖人身份获得2007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08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徐芝伦力学奖,2016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
主题报告:航天结构在轨展开和自主组装动力学
胡海岩,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与航空航天科技相关的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在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飞行器结构碰撞振动与控制、航空结构颤振主动控制、航天结构在轨展开动力学等方面做出同行公认的贡献。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主题报告:高超声速复现风洞理论、技术和应用
姜宗林,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力学学会激波与激波管专业委员会主任、AIAA 燃烧与推进委员会委员、国际激波学会副理事长、AIAA副会士、SSWR会士。在建立复现风洞理论与技术体系;发展风洞实验与飞行试验数据关联方法;提出激波数值振荡频散控制稳定性理论方面获得了杰出成就。发表期刊论文170多篇,获2016年美国航空航天学会地面试验奖;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6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和2014年首届中国力学科技进步一等奖。 /div>
主题报告:天河动力学的基本问题
王光谦,研究员,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专家,青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泥沙学科与江河治理研究工作,开展了水沙两相流基本理论、流域水沙过程动力学模型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研究。建立了水沙两相流的动力学模型,得出泥沙颗粒浓度分布及速度分布公式,揭示了泥沙颗粒运动与清水湍流的不同特性。建立了流域泥沙动力学模型,实现了河道与流域过程的耦合,将泥沙研究从河流拓展到流域尺度。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黄河治理及长江三峡泥沙等关键技术问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主题报告:大型结构变形与大尺度运动摄像测量研究进展
于起峰,国防科技大学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兼任湖南省科协副主席、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实验力学》杂志主编,973项目技术首席等。从事实验力学与图像测量中大型结构变形测量、大尺度运动测量等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SCI收录70余篇、EI收录百余篇,获发明专利53项。

 
CopyRight ©《力学学报》编辑部